卓盈权威注册香港公司机构

服务热线:4000-888-928
当前位置: 注册香港公司 > 公司动态 > >

功能倾向综合化和金融化 香港中资企业迎来新角色与新使命

  伴随在港中资企业功能倾向综合化和金融化,未来香港市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将日渐增多,香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更加丰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更稳固和繁荣,亦将更有利于走出来中资企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中资企业的历史使命与角色转换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语言文化的接近,香港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第一站。香港中资企业的发展历程深深地烙印着不同的时代特色,即不同时期的在港中资企业,与彼时境内母公司或集团的经营发展状况密不可分,与彼时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1)八十年代,招商引资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部分英资企业开始撤离香港。为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顺应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需求,中央政府允许部分省市及中央部委在港设立窗口公司。迄今依然活跃并根植于香港的部分中资企业,像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粤海集团、上实集团、华闽集团等,均设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彼时的窗口公司主要定位于招商引资,促进香港与各自地区的经贸联系。
 
  (2)九十年代,贸易平台
 
  进入九十年代,窗口公司职能大多从招商引资,转为进出口平台,与彼时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蓬勃开展密切相关。不少大型优质企业,包括中国电子、中航技、宝运企业、首控香港等,均以香港作为进出口平台,开展国际贸易业务。
 
  (3)新世纪(002280,股吧)以来,融资平台
 
  新世纪以来,一批中资民企充分利用境内外汇差、息差,通过贸易融资和内保外贷等方式赚取额外收益。而部分长期扎根于港的窗口公司,通过与香港本地银行开展双边贷款、银团贷款,甚至透过海外发债(点心债、美元债、欧罗债等)来筹集集团发展所需的资金,打通境内外两个融资管道。
 
  二、中资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得益彰
 
  截至2016年底,香港的中资企业已达3700多家。“一国两制”的宪制保障、语言文化的接近、独立健全的法治体系、自由流动的资金、人员与信息、高效透明的政府体系,乃至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内地与世界交流的“超级联络人”之桥梁角色,赋予了香港对中资企业而言一直承担且将长期承载的国际化桥头堡角色。
 
  中资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必然对原有的经营模式和公司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而在港中资企业均成为各自系统内最重要的国际化及综合化平台。笔者观察到,在已开展海外业务的中资企业中,香港平台大都贡献了其集团过半的海外业务量和利润,并实际担当起了各集团海外二总部的职责。不仅如此,在港中资企业还承担着协助境内母公司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维护境外投资者关系和国际市场形象、向海外其他地区甚至集团总部输送国际化、综合化人才的重要使命。
 
  三、新时期中资企业重新思考国际化战略,致力于打造投融资平台并尝试搭建金控平台
 
  “8.11”汇改之后,人民币处于双向波动甚至一度出现贬值预期,与此同时,中国内地加强了资本管控,企业对外投资或兼并收购,资金出海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在此新形势下,中资企业开始思考对国际化战略进行调整,部分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尤其是已形成一定投融资体量的企业,开始着力将香港公司打造为集团境外投融资平台和资金管理平台。部分对产融、融融结合感兴趣的中资企业甚至开始在港搭建金控平台,利用香港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探索集团综合化、国际化经营,例如中远海运金控、山金金控、江苏金控等企业。
 
  中资企业在港设立金控平台,初期通常依托境内母公司或集团的实力,通过跨境担保、维好协议等形式,与香港本地银行实现业务合作。中资银行在了解中资客户背景及文化方面,较传统外资银行具有优势,部分银行甚至可以通过集团额度切分的方式为走出来的金控平台设立各类信贷额度。除通过银行间接融资外,部分具备实力的中资金控平台亦直接在境外发债筹措资金,例如华融国际。
 
  拥有香港证监会颁发的受规管活动牌照的中资金控平台,应注意合规经营,确保公司日常开展的各类业务符合本地监管和法例要求。简要而言,中资金控平台首先应注意避免内幕交易和关联交易,在不同业务板块之间搭建防火墙。其次,应积极聘请本地专业人才,实行专业化管理。最后,须注意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与规范。
 
  综上所述,在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向前推进、中港两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在港中资企业根据各自集团的战略布局,从过去主要利用境内外汇差息差的金融活动,逐步转向更长期更真实的全球资产资源分配活动。笔者亦预见,伴随在港中资企业功能倾向综合化和金融化,未来香港市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将日渐增多,香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更加丰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更稳固和繁荣,亦将更有利于走出来中资企业的发展。